輕鋼結構憑借高效、環保、靈活的優勢,在現代建筑中應用日益廣泛,尤其適合對工期、空間、抗震有高要求的場景。
?
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講一講輕鋼結構主要優勢和劣勢分別是什么?
一、輕鋼結構的主要優勢
自重輕,抗震性能好
鋼材密度雖高,但結構截面小、自重僅為磚混結構的 1/3-1/5,地震時慣性力小,且鋼材韌性強,可通過變形吸收能量,適合地震多發區(如日本、我國西南地區)。
施工速度快,周期短
構件多在工廠預制,精度達毫米級,現場僅需螺栓組裝,避免濕作業(混凝土澆筑、養護),一棟 1000㎡的輕型廠房可在 1-2 個月內完工,比傳統混凝土結構縮短 50% 以上工期。
材料利用率高,環保性優
鋼材可 100% 回收再利用,施工過程中建筑垃圾少(僅為磚混結構的 10%)。
冷彎薄壁型鋼通過冷軋成型,材料損耗率低于 5%,遠低于熱軋鋼(10%-15%)。
空間利用率高,可塑性強
鋼結構構件截面小(如 C 型鋼厚度僅 2-5mm),可減少墻體厚度,增加室內使用面積(比磚混結構高 5%-10%);且設計靈活,可輕松實現大跨度(單跨可達 30 米以上)、復雜造型(如弧形屋面、懸挑結構)。
二、輕鋼結構的主要劣勢
防火性能較差
鋼材在高溫(550℃以上)下強度急劇下降,需通過涂刷防火涂料(如膨脹型涂料,耐火極限可達 1-3 小時)、包裹防火板材等方式提升防火等級,增加成本。
耐腐蝕性弱
鋼材易受潮濕、酸堿環境腐蝕,需進行防腐處理(如鍍鋅、噴涂防腐漆),沿海、工業區等腐蝕環境下維護成本較高(每 5-10 年需重新防腐)。
保溫隔熱性能需強化
鋼材導熱系數高(約 58W/(m?K),遠高于混凝土的 1.5W/(m?K)),易產生 “冷橋” 效應(熱量通過鋼材快速傳遞),需通過增加保溫層厚度、設置隔熱墊塊等措施改善,否則能耗較高。
成本受鋼材價格波動影響大
鋼材占結構成本的 60%-80%,若市場鋼價上漲(如 2021 年全球鋼價漲幅超 50%),會直接推高工程造價,而磚混結構材料(水泥、磚)價格相對穩定。